2010年8月13日 星期五

我不吃這一口

手作聚會進入六月份,在此時間正值春夏節氣交替之際,乍暖還寒的氣候讓人感受深刻;個性較外顯的孩子也開始燥了起來。

今天點心時間,宏和媽媽為了一口香瓜鬧得不開心,鬧得彆扭索性嚎啕大哭起來,瞭解緣由後,在媽媽的同意下,我將大哭的宏帶到外面去走一走。一邊走著走著,我突然靈機一動,嘴裡開始述說著:從前從前在森林裡有一隻好可愛好可愛的小松鼠,有一天牠的一位好朋友小白兔帶著好吃的胡蘿蔔來拜訪牠,小松鼠一看胡蘿蔔感覺好像很好吃,就吃了一口,一吃到嘴巴裡,小松鼠才知道原來這是牠不喜歡的味道,可是看著小白兔吃的樣子好像很好吃呀!但小松鼠就是不喜歡,小松鼠好想把嘴裡那一口胡蘿蔔吐出來,可是這一口胡蘿蔔裡有著許多小白兔的愛心呀!
於是小松鼠把嘴裡的胡蘿蔔,慢慢地咬、慢慢地咀嚼著,突然間牠發覺其實胡蘿蔔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難吃,只是剛放進嘴裡的那一剎那讓牠感覺不喜歡,所以讓牠很想吐掉,很快地小白兔將胡蘿蔔吃完了,小白兔很開心地告訴小松鼠:今天我帶來的胡蘿蔔你似乎不太喜歡,可是我覺得你好棒喔!你不但沒有吐出來,還含在嘴裡慢慢地咬、慢慢地品味,最後吞下去了,你真的進步好多,對於不喜歡的食物還可以吃一口,真的很棒。
小松鼠聽了露出微笑,開心地說:對於沒吃過的食物,我至少會嘗試去吃一口,謝謝你今天跟我一起分享胡蘿蔔。

在述說著故事的同時,宏的心情漸穩定下來,繞了一小圈,帶著宏回聚會場地,時間彷彿回到了事件發生前的那一刻,宏回到了遊戲團體,開心地玩了起來。

聚會近尾聲時,我利用一點點時間和宏媽聊起剛才在外面說的故事,對於這樣的處理方式,只見宏媽眼神亮了起來,我也欣慰能協助這對母子找到另一個溝通的出口,與彼此的心更接近一點點。

修畢三年的華德福師資培訓課程,在教養課題上,我並不比其他新手媽媽拿手,許多親子間的對待也是透過和家中這對寶貝兒女的實作而有所體悟;在孩子的行為背後,常隱藏著他某種內在需要被引導或平衡的部份,而點點滴滴的需求在生活中都會以行為、情緒透露出來,在充斥著許多制約的大環境當中長大的我,往往在理解孩子之前,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規範,你要… ,你不行… ;在規範孩子的片刻,不能放下的是孩子的行為,還是衝撞到自己內在某些信念而不願放手?

我明白在這過程裡沒有「一定… 」的答案,也沒有「一定不可以… 」的否定句,那麼就允許自己有個柔軟的空間,也讓這個柔軟度在言語間展現,讓「可以」替代「一定要」,「沒有」替代「不行、不可以」,包容著許多的允許,同時帶著不成為孩子過渡依賴的覺知,跳出成人甚或母親角色的框架,成為孩子成長的伴侶。